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deadline马上就要来临,你算着所剩无多的时日,却依然面对着空白的文档,焦虑地玩手机。直到不得不动笔的那一刻,才开始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最后踩着点完成任务。
在多少个寂静的深夜,你诚挚地在心中忏悔:“我下次再也不拖延了”。然而,在下一个任务到来时,回荡在你脑海中的依然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既然这么多,不妨再拖拖。
如果你曾经有过上述想法,那么显然,你也是万千拖延症患者中的一员。
01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则需要引起重视。
02 拖延症和懒是一回事吗?
二者虽然外在都呈现出一种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的感觉,但事实上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拖延症:指的是回避一件需要去完成的事情。这会导致当事人感到焦虑,愧疚,不安并且产生自我怀疑。
而懒:指的是尽管有能力去行动或发挥自己的能力,但对活动或努力不感兴趣。
由此可见,拖延症与懒的区别在于目标事件是不是必须完成的。比如,我有一份学习(工作)任务必须在3天内完成,但是我却不去做。这种情况用懒得去做是来形容就是不太合适的,因为这件事情不完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说即使有任务当前,但还是没办法很投入地去完成,而是拖拉回避,不去做事才是拖延症。而懒则是在做与不做间选择不做,与拖延症相比,对当下的不良影响更弱一些。
03 拖延症有哪些原因?
1.完美主义。希望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完美的开头,致使迟迟不肯行动。
2.消极情绪。因为不喜欢或畏难,所以用拖延的方式表达反抗。
3.不知所措。有时候,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或者选择太多,而且很难弄清楚从哪里开始,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做。
4.侥幸心理。有些人认为他们会在重压之下一气呵成完成工作,因此会拖延,直到最后一刻。
5.即时满足。人们往往更愿意去做那些能够立刻尝到甜头的事,如果眼前尝不到甜头,那么人们就会在心里给它的价值打个折扣,哪怕它对未来很重要,也会拖拖再说。
04 如何克服拖延的坏习惯?
1.无论如何,马上去做。
有时候,即使面对你喜欢的事,也确实很难开始。你可能一直盯着空白的Word文档,迈出第一步很困难,但是一旦开始键入第一段文字,你的心情就会大大改善。如果你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开始的难度和复杂性上,那么你就会灰心。但是,如果你马上去做这件事,你的心情就会迅速变好,这有助于你继续完成任务。
2.分解任务,设置短期奖励。
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对任务的规模感到畏惧。为此可以尝试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比较容易完成的小任务,并将其安排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给自己一点短期的回报,比如看一会儿电视剧或喝一瓶快乐水,从而增加自己的执行力和完成任务的信心。
3.认识到拖延的危害和代价。
拖延者往往沉迷于拖延所带来的短暂欢乐,或在最后期限完成任务所带来的刺激。转变认知观念首先应该让拖延者意识到拖延的危害和沉重代价: 拖延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焦虑,而这个焦虑会随着最后期限的到来而逐渐增加;任务未完成同样会引起烦躁、焦虑、自责、负罪感等不良情绪。因此每次准备完成任务前,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曾经糟糕的拖延经历,理性分析拖延带来的弊端,从而建立起完成任务的内部驱动力。
战胜拖延需要决心和毅力,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成果,也无需气馁,祝大家最终都能成为时间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