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晚7时,一场题为“以校名校誉为例谈武汉大学无形资产保护”的学术讲座于法学院120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系法学院研究生会主办的武汉大学2013“活力创新工程”——让爱校成为一种情怀系列活动之一。讲座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知识产权高级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知识产权与竞争法方向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经济法博士点创始人之一的宁立志教授主讲。
首先,宁老师提到无形资产的相对地位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高,加深对无形资产的产生、运用、保护和管理的了解是活动意义所在。他认为,无形资产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校名校誉,还有专利、版权、商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数据库、传统知识、民间表达、遗传资源、植物新品种等其他形式。宁老师深入浅出,以中美两国的电影作品、英国与肯尼亚之间遗传信息纠纷等案例生动地讲解了传统知识、民间表达和遗传资源这一组概念,提出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应该设计保护制度,使它们免遭掠夺,为利益之水找到权利之水杯。这类制度主要包括获取控制制度、知情同意制度以及会议分享制度三种。
接下来,宁老师以校名校誉为例,针对高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客体、保护形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了阐述。对于校名、校誉、校徽、校训以及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资产,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保护形式,例如通过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商誉权、法人名称权、专利权来加以保护。但无形资产不止需要保护,更在于管理。宁老师提出,对于无形资产在校内外的商业性使用和非商业性使用,都应该制定规范性文件加以管理。他认为,武汉大学科研成果多,但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相比于国内同类高校,我校在商业品牌打造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宁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全国所有211工程高校的校名校徽等可视性标识。
而后,宁老师就武汉大学近年来无形资产保护的成效和不足做了总结,提出武汉大学是知识产权的重要拥有者,专利申请总量逐年上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加强了对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下措施,我校能够更好地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无形资产。一是挖掘专利申请的潜力,优化拥有专利的结构,注重国际专利的申请和提高国防专利的拥有量;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配置;三是创新管理制度,构建系统全面高效并具武大特色的管理机制;四是要全方位理解无形资产,加强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五是将对教职工以及学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宁老师建议,我们应当坚持从“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个方面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并详细介绍了专利、著作权、商标资产的保护方式。最后,宁老师也表达了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每个武大学子都要有把知识变为权利的能力,注意培养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
现场互动环节中,观众争先恐后,气氛活跃。宁老师对同学们问题的耐心聆听、精确讲解,让我们不得不为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亲和学者风范所折服。虽然时间已近10时,现场仍无人离席。
最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让爱校成为一种情怀”系列活动也随之圆满结束。有网友在微博中回复“值此百廿校庆之际,聆听本次讲座,收益匪浅,祝福武大”。就让我们用掌声和祝福、辛劳和付出、成长与绽放,为武汉大学百廿华诞献上一曲深情礼赞吧!(图/文王笠婷 罗瑾 崔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