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年级委员会学术沙龙第二期法眼聚焦“死磕派”律师于4月28日晚6点半在法学院209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到了2011级宪法学博士研究生涂云新,2013级宪法学博士研究生韩玉亭和2012级法理学硕士研究生黄思敏作为评议嘉宾,共有12个专业、班级的20多名同学参与。
交流活动首先由主持人杜广普对“死磕派”律师做了一个概括介绍,指出了“死磕派”律师所面临的争议和特点。之后主持人宣布交流会正式开始。第一环节由各位13级硕士研究生作主题发言。来自民商法专业的郭佳首先发言,他介绍了“死磕派”律师这一指称的发展历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总结了“死磕派”律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几个特征。来自环境法专业的赖金明用两部电影——《辩护人》和《永不妥协》针对“死磕派”律师的价值和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来自法律硕士(非法学)4班的熊烨认为“死磕派”律师的目的更多是炒作,对法治中国的建设的助力作用非常有限。来自经济法专业的李晨则从宏观历史角度分析“死磕派”律师,就“‘死磕派’律师到底在跟谁‘死磕’?”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来自刑法专业的王兆忠则从刑法实体法角度对“程序死磕”和“实体死磕”进行比较,分析了“实体死磕”的相关刑法问题。最后来自法律硕士(非法学)3班的张梦智和李建华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特点和我国刑事辩护中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死磕派”律师与建设法治中国的关系。
活动第二个环节为嘉宾评议环节,三位评议人先后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对同学们的发言做出了评议。来自13级宪法学博士生韩玉亭从分析方法角度入手,认为评价“死磕派”律师应当立足个案,把“死磕”作为手段进行分析,并从为何“死磕”,和谁“死磕”,以及如何“死磕”三个角度做出了简短阐释。随后,12级法理学研究生黄思敏从法律职业伦理角度,结合律师实务中的困难和律师执业特征分析了“死磕派”律师面临的相应问题。最后,11级宪法学博士生涂云新则立足“死磕派”律师相关的法律问题,认为事实与规范的思维方法在关于“死磕派”律师的讨论中应当得到重视,并指出我们的讨论应该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以个案事实、鲜活的事实为基础,关于“死磕派”律师与法治中国之间的讨论更多应当回归法律本身。
最后进行的是自由讨论环节,参加交流活动的各位同学踊跃发言,讨论了更多之前发言中未深入谈及的问题,12级法理学研究生黄思敏跟在场的同学分享了两个案件,认为律师的活动应该符合法律界限,中国的法治需要律师的积极参与。11级宪法学博士生涂云新最后为我们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既然我们选择了正义作为职业,我们应该去感谢这个社会,社会的改变是缓慢的,但是稳定是在向前发展的,我们需要的是等待法治中国而不是离开法治中国。活动最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年级委员会第二次学术沙龙活动取得圆满完成。
(文 苗宸/图 陈霞睿)